首页 > 吉日

阴历九月二十八是黄道吉日吗(*古代文化的发展)

李绍渊:献章陈公墓志

公姓陈氏,讳仕籍,号献章,涪西硕望,而吾乡笃厚谨勑之人也。先世为颖川巨族,清初寿祥公始由楚来蜀,妣氏朱九传及公,公尊人讳载英,妣氏李生昆季四人,公其叔也。少时折节读书,壮即弃儒就农,灌园治产,迹其为人,靡不束修自好,敦厚周慎,有儒雅风。

解说:以上简叙生平,家族源流,个人风行。颖川巨族,说的是汉末 汉太丘长 陈寔 一族下来。要注意的是,这个碑主,就是一个农民,即便是农民,*了之后,也有人给他写碑文传世。这就是,碑文的意义。相信,当今很多有身份、有事业的,即便有地位有名有钱又如何?如果没有碑文,百多年后,就没有人记得了。

龆龀时,乃祖犹存,寿逾九旬。龙钟潦倒而公追随杖履,未曾稍离,足征孝性天赋也。然世未有克孝而不友恭者,故伯壎仲篪,声气相应,绰绰怡怡,夙着贤声,佐兄理家,虽劳不怨,固不烦言,惟公季弟捐馆后而一切家务无不为之区处。书曰:“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公之不屑仕进,意在斯乎?

解说:以上,从孝性和友恭两方面来,更进一步阐述其风行。一般的乡人,没有什么功业名声,但是,治家从来也是功业。治家,尊长就是孝,悌兄弟,就是友。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抓住了这个根本点,文章就有灵魂,人也有依附。很多人说,一般人没有什么写头,那错了。一般人,有一般人的传承,他的后代子孙看到了,也很感受到这种普通人家的家庭教育,家道传承。

然公徽猷中录者,犹不止此。方官产未析,公继长兄 厘家,尚勤俭,善居积,不十年而叠买石盘冲千秋塝三角石等处产业,费洋不下八千元,本素封而又启土,宁非能守复能创耶?且公之为人和蔼可亲,处世接物,无忤争,尤其排难解纷,睦娴任恤,赞助公益,不遗余力,重以取予分明,一介不苟,其廉洁退让,比之于陵子仲何多让焉。夫公非不自惜也,置业之外,复造屋濬塘,凡关于子孙及食计者,罔不经营措置,贻谋燕翼。故于石沱开设绸缎庄,嗣于涪陵分设友顺祥,迄今生涯日盛,获利 倍蓰,亿者屡中,货殖之才足追子贡之高风。

解说:徽猷,指善行。 《诗·小雅·角弓》:“君子有 徽猷 ,小人与属。”接下来写他的事业,注意,事业放在了其次,在孝友之行之后。一是从兄 手中接过家业,勤俭持家,又多次买了田产;二是在排难解纷, 睦娴任恤,赞助公益,不遗余力,又取予分明,一介不苟,廉洁退让。这些虽然不是大事,但是在乡间,往往能有名声和好评。三是货殖,就是先在乡场开了绸庄,又到城里去分设。比为“亿者屡中”的子贡。当然,这个有誉美。但也无妨,文辞如美衣,志人之事,也不需吝穑。

微特此也,丁卯春,其母八旬介寿,称觞,祝客盈门,存则莱衣炫彩,以博亲欢,殁则牛眠斯卜,庸妥先灵。肫肫乎仁孝之行也。

解说:又补以为母介寿事,再伸仁孝之行。应照上面。牛眠,这词,当今很多人比较生疏了。这是来自于东晋陶侃葬母的一个典故 ,“ 初,侃择地葬母,遇人云:前有牛眠地可葬。言毕,化鹤而去。侃行一里馀,果见牛眠于此,遂以葬母。”后来就以此来代指风水宝地,吉*佳城。莱衣炫彩,指老莱子娱亲典故。肫肫,为 忳忳假借,懇誠儿。 肫肫其仁,出自《中庸》,谓仁如幼儿之 懇誠也。

晚年好摄生术,曾入宝善堂静养潜修以却病延龄,公于善堂克尽义务,凡属公益,无不踊踽捐输,不吝锱铢。此公之素性慷慨,非有所矫饰也。他如冠婚葬祭,克尽其礼,仰事俯蓄,能竭其力,虽极劳瘁,公亦未尝自诩焉。第公生当末俗,世变沧桑,屡值匪徒而履险如夷,流离转徙而卒能全躯保家者,非公之厚德阴骘,曷克臻此?所谓谦谦君子,蔼蔼吉人,公其有焉。

解说:这一段,又补叙一些方面。虽然这些事,并不大,但是,用文辞写出来了之后,就比较能全面展现一个人了。尤其是当时在民国,世道乱了,所谓”生末俗,世变沧桑”,还能全躯保家,也不容易。最后,来一句总结,”所谓谦谦君子,蔼蔼吉人,公其有焉。”

公元配孺人霍氏笄年来归,内助称贤,生子才猷、才良、才义、才美,森森玉树,辉映门庭,今皆成立,为商场巨擘矣。生女一适魏府。然孺人中年故化,乃继配孺人李氏,又按诸孙则为仁、为礼、为廉、为智,虽驹齿未脱,已崭然露头角。陈氏之祥正未艾。公生于前清光绪三年丁丑岁四月初七日午时,时在腊月浩居里。殁于*民国廿七年戊寅岁三月十四日午时,时在涪陵北门内本庄,寿终享年六十有二。卜葬于白沙坝石椁为茔,未山丑向。九月秋,才猷君以佳城将告竣,嘱余作志,渊固深悉其为人,因援笔记其梗概,以溯其来由,使他年骥子龙孙尚嘱目而奉为楷模焉。

解说:以上简叙其妻室子孙。这一部分的作用,就是基本的家庭情况、生*记录。让后人读碑文,知道其来处,知道生何时何地,*何时何地。注意,出生时辰都是明确的。

姻再姪李绍渊拜撰,张仲良敬书

*民国二十八年岁次己卯阴历九月二十八日谷旦。

解说:总体说来,此文是对一个由农经商的小老板一生的述评。虽然很普通,但是文章旨意在于教化后人。古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碑文,这书法,当时人,后世人看到,就会有仿效。不像现在,不立碑文,人*了,好点竖一个姓名碑,一般的,就一个土堆堆。过不了一二代,就没有印迹了。就是因为没有文的记叙,靠口传,是传不久的。此外,本文,用了一些典故 ,一些典籍中词汇,又是作者的学以致用,读经读史,学子学集,能用到文章中来。不像现在的白话文,很少引用。家风家道的传扬,除了在生时的身教、言教、事业成功之外,还有文来作长远教化。当人*了,入土为安了,文就显得特别重要。一般说来,这样的碑文,只要没有人损坏,会管上一二百年,长的,三四百年都有可能。如果人物比较突出,但会进入族谱,世代流传。再则,本文保留了百多年前的很多地名,也有利于挖掘地方文化,应证一些物事。最后,大家看,碑主有字号,这是跟着读书人士大夫学的,说明文化渐下化育功能,这种文化现象又是非常普遍的,是移风易俗的直接体现。当然,一篇文章,各方面体现的文化信息是很多的。友友们可自行体会、对照,或有益于自身家庭、家族。

复兴文言,振兴文教,不懈创作,远迩不论,人物无别,一次关注,一文需求,就是鼓励、支持!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068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