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文殊菩萨理发吉日(农历)(《西游记》到底影射了什么?)

《西游记》是我国公认四大名著之一,在古代小说之中是无可置疑的属于巅峰之作。

但是在这些名著之中,《西游记》的地位并不算太高。

我们看看鲁迅先生在《*小说史略》中对于《西游记》的评价:“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也说到:“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这两位民国大师给《西游记》定了一个调:“实出于游戏”、“玩世不恭之意寓”。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很多人对于西游记的解读大多数仍然是出于游戏。

事实上《西游记》可以说是古今第一的奇书,的寓意之深刻是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的。

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西游记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

在四大名著之中只有《红楼梦》是原创故事,其余的三部小说均是改编之作。《三国演义》改编自《三国志》;《水浒传》改编自《大宋宣和遗事》;百回本《西游记》源自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评话》、《西游记杂剧》等故事。

《西游记》毫无疑问是改编最大的。西行取经的第一主角由唐僧改成了其大弟子孙悟空。(原因后面会讲到)并且在五圣踏上取经路之前,天才的作者构筑了一个恢宏的“西游宇宙”。

作者开篇即讲述了这个宇宙的时间:“盖文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会该一万八千岁。…………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还有这个宇宙的空间:“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瞻部洲、曰北俱芦洲。”

在四大部洲外有东西南北四海由四海龙王所辖。此外下有地府,十殿阎罗以地藏王菩萨为尊。上有天庭,玉皇大帝统御三界,五方五老坐镇一方。

在这三界之中还没有什么“阶级固化”。凡人修行得道后也能升级位列仙班;神仙犯错后也会被贬下凡甚至直接去地府重新投胎来过。

但是,这里要说但是了,作者笔下这个无比恢宏的西游宇宙却又是一个无比黑暗的世界。

吃人!

如果说鲁迅先生是在满篇“仁义道德”的字缝中看到了“吃人”两个字,那么《西游记》就把吃人这件事赤**地写满了全篇。

妖怪吃人,如寅将军、特处士;人吃人,如比丘国王(未遂);下凡的神仙也吃人,如奎木狼。

西行路上,从一开始猪八戒沙僧如同强盗打劫般捉个行人便肥腻腻的吃他家娘,到灵感大王理直气壮的向陈家装村民要童男童女祭赛,再到金翅大鹏雕堂而皇之的把狮驼国一国的男女老少吃了个干净。十万八千里,多灾多难的看似是唐僧师徒,实则是性命贱如草芥的百姓。

在西游的世界里:佛门贪财害命,从觊觎袈裟的观音禅院到索要人事的大雷音寺;道派祸国乱政,从谋害国王的乌鸡国国师到残害*的比丘国国丈;地府徇私枉法,崔判官收到魏征的一纸书信就私改生*簿;天庭涂炭生灵,凤仙郡三年无雨三停饿*两停人。

如果说作者如此讥佛讽道怼天骂地写了几十万字却豪无寓意仅仅只是开个玩笑,那么这个玩笑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那么作者想借《西游记》的故事说些什么?

只能是现实,正是黑暗而残酷的现实才让作者在满腔的绝望和激愤下写出来这样一个故事。

《西游记》到底影射了什么样的现实,我们后文继续说。

在了解西游真相之前,先聊一部电影,周星驰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

在最后和大反派的决战之中,苏乞儿用秘籍之中学会的降龙十七掌打不动大反派,在最后关头风吹动秘籍书页让苏乞儿领悟到把十七掌融合成一掌就是第十八掌“亢龙有悔”,最终用亢龙有悔把大反派打到灰飞*灭。

西游记的真相和降龙十八掌的秘籍十分相似。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路上一个个降妖除魔的故事看似很松散,(除了极个别的,比如红孩儿的故事和后面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稍有关联。)每一难都是一个*的故事。给人的感觉即便少几个故事,或者把一些故事前后顺序颠倒也无伤大雅。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这看似很松散的故事中有着一条明确的主线。把这条主线上的一个个故事融合在一起就是作者打出的那招“亢龙有悔”、《西游记》真正的答案。

作者为了强调这条主线,还特意在小说中设计了一个道具,一个对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无比重要却经常被读者忽视的物品。

通关文牒

我们来看看通关文牒有多重要。唐僧在西行前从太宗皇帝手中领到通关文牒,西天路上逢国盖印用花押,到了大雷音寺在大雄宝殿拜完如来第一件事就是把通关文牒奉上让如来验视,取到真经回到大唐后再把通关文牒向唐太宗缴纳。

这个经常被读者疏忽地“通关文牒”不仅仅对于唐僧师徒西行取经非常重要,也是解开西游之谜一把最关键的钥匙。毫不客气地说,只有读懂了这个“通关文牒”,才能真正地明白作者写了这本鸿篇巨著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通关文牒完整的内容出现在原著第一百回:径归东土,五圣成真。

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计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到:“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凉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我们通过通关文牒对照前面西行诸国,会发现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西行诸国中只有起点大唐和终点天竺是真实存在的*,其余诸国皆是虚构。

是作者不知道当年玄奘取经真正经过何地吗?明显不是,两界山西面的鞑靼、收猪八戒的乌斯藏、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尤其是在第六十二回提到了高昌国,贞观三年玄奘途经此国时受过高昌国王鞠文泰极重的礼遇。

可这些真实*在《西游记》之中都被一笔带过,而那些西行路上的故事都是发生虚构的*,这些虚构之国到底有什么含义?

第二个问题 ,通关文牒上的国印不对,多了一个印少里一个印。

多的是狮驼国印。青狮、白象、金翅大鹏雕把狮驼国一国人吃了个干净。狮驼城更是满城的狼虫虎豹,一个活人都没有。根本无人去盖的那颗国印为什么在通关文牒上无中生有?

少的是天竺国印,在原著第九十四回 。

“…遂教沙僧取出关文递上。国王见了,即用了印,押了花字,又取黄金十锭,白金二十锭聊达亲礼。”

天竺国王明明已经用了印、押了花字,可这颗印却最终为何在通关文牒上莫名的消失?

而在诸国印之后出现的风仙郡、玉华州、金平府这三颗印却盖得有些莫名其妙。州府之印需要盖吗?为何只有这三个州府?

第三个问题 ,清朝的学者纪晓岚也曾提出过。

其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何也?——《阅微草堂笔记》

虽然纪晓岚这话是用来驳斥西游记为丘处机所著的言论,但是他也确实发现了这个问题。

如果说虚构的诸国用明朝官制还可以理解,那么大唐也用明朝的官制就有点说不通了,能写西游的作者不可能不知道大唐该有什么官职,为何却用了明朝的官制?

我们前面讲过,西游记暗喻的是现实,是真实的大明。

而这几个问题其实有着一个共同的答案。

西游途中在通关文牒上盖上的那一颗颗国印,其实就是大明的国印;就是大明王朝的过去、现在和作者眼中的未来。

接下来我们就逐个了解一下通关文牒上一颗颗的大印。

大唐国印

通关文牒上的第一个国印是大唐国印。第十二回:次早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第二十九回中有唐太宗书写的通关文牒详细内容:南瞻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尚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上有宝印九颗)

第一百回,唐太宗亲自验牒,虽未写大唐国印,但是太宗看到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可见最终版通关文牒上的第一颗国印就是大唐国印。

而这颗大唐李世民的国印所指的便是大明的永乐之印。

李世民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之子,是个真真正正的皇二代。曾在大唐建国时立下赫赫战功,可功劳虽大却终究是投胎晚了几年。在长幼有序的制度下,李世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哥李建成被封为太子,自己受封秦王。但李世民不甘心一辈子就做个王爷,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杀*了长兄太子李建成,逆天改命最终成为了大唐皇帝。

和李世民一样,大明王朝的朱棣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皇二代,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

至少在洪武二十五年以前,朱棣还是乖乖的做他的燕王,没有也不敢有什么坏心思。因为在他和皇位直间有一座很难以翻越大山,那就是其大哥,洪武元年就被封为皇太子的朱标。

但在洪武二十五年这座山垮了,太子朱标去世。朱标*后朱元璋并没有在其他儿子中选择接班人,而是把朱标之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朱允炆即位后,在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不断用汉七国之乱、晋八王之乱的故事教导下开始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建文元年,朱棣以“清君侧”之由发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在苦战四年后,兵临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坐上皇帝宝座,改元永乐,成为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

在西游记中,李世民魂游地府时被李建成李元吉揪打,被枉*城中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索命。崔判官告诉李世民这些是三十六处*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些枉*的冤业。朱棣有何尝不是如此,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铁铉、练子宁……这些建文帝旧臣一个个被凌迟弃市抄家灭族,如果真有地府,这些冤魂也应该在枉*城中排队等着朱棣吧。

同样这二位虽然皇位来路不正、手下冤魂累累。但这二位却都是治世之君。李世民灭突厥、高昌、龟兹,重创高句丽,缔造了贞观之治,而朱棣也征漠北下西洋开创了永乐盛世。

宝象国印

宝象国所指的是大明朝的仁、宣之印。

朱棣在驾崩后朱高炽即位,在位仅十个月便驾崩,庙号仁宗。随后宣宗朱瞻基登基。

仁宣两朝以宽仁、息兵、养民的治国之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既没有洪武年屠戮功臣的*也没有永乐年清算建文罪臣的血腥。终明一朝最让士大夫称赞的就是这个时期,史称“仁宣之治”。宝象国实为宝相之国。

在宝象国前唐僧遇到了黄袍怪并被活捉,后被黄袍怪之妻宝象国公主百花羞所救。

这个黄袍怪掳走一百花羞公主为妻的故事源自于《西游记杂剧》。杂剧中通天大圣孙行者(孙悟空的原型)抢了金鼎国公主为妻。但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塑造成不近女色的人设(原因后面会讲到),夺*女的这个帽子便被扣在了黄袍怪头上。说实话如此扣帽子只是为了遮掩一下奎木狼的真身。

黄袍怪奎木狼何许人也?“黄袍加身”的典故自然不用细说,整个大明朝能身着黄袍并且是“木”字辈的自洪武开国到崇祯上吊也不过只有四人而已。(朱元璋子孙皆是以五行相生命名,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黄袍怪奎木狼把大唐圣僧变成虎妖这事,所指的正是穿上黄袍的朱棣把“建文忠臣”变为“靖难罪人”。

最终猪八戒请回了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赶走的孙悟空,猴子一口水喷在“虎妖”头上,老虎又变回了圣僧。同样在仁宣两朝“靖难遗孤”被陆续赦免,永乐朝十恶不赦的罪人也得以洗清冤屈。

乌鸡国印

就是大明的正统、景泰之印。

在乌鸡国唐僧师徒簇拥着泡在井中数年的前国王,趁上朝之机当着满朝文武众目睽睽之下把一个一模一样的现国王赶下台,轻而易举的就换了天。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神话般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真实的大明王朝,史称“夺门之变”。

曾经“情若兄弟”的乌鸡国王和青狮怪,便是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对亲兄弟。

正统十四年,瓦剌以克扣赏赐为由出兵进攻大明。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鼓动之下,带着以三大营为主的二十万精锐和满朝重臣御驾亲征。结果是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活捉。

皇帝朱祁镇被敌军俘虏,为避免朝局动荡,大臣王直、于谦等大臣奏明皇太后,立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监国朱祁钰为帝,改元景泰,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尊身在瓦剌当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随后瓦剌军挟朱祁镇进攻北京。危机时刻明军在兵部尚书于谦的组织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挽救了大明王朝,没让“土木之变”恶化成“靖康之耻”。

失去皇位的朱祁镇对兵败的瓦剌也失去了价值,在土木之变一年后获释回到了大明。

尝到当皇帝甜头的朱祁钰是不会让出宝座的。回京后的朱祁镇被囚禁于南宫七年,境遇和被泡在御花园井中的乌鸡国王一般无二。而那个把乌鸡国王推入井中,自己变化成乌鸡国王一个模样坐在金銮殿上的青狮精,就是朱祁镇的亲兄弟景泰帝朱祁钰。

景泰八年,趁朱祁钰病重之际,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砸开南宫的大门,如同悟空八戒把乌鸡国王从御花园井中救出来一样救出了朱祁镇。早朝之时在一众人簇拥之下进入了大殿,在徐有贞“太上皇复位了”的高呼声中重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夺门之所以轻易的成功,很大原因是朱祁钰没儿子,如果他驾崩皇位依然还是会回到朱祁镇一脉。当年朱祁钰在危急时被拥立,条件之一就是要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但在景泰三年朱见深太子之位被废,朱祁钰立了自己当郕王时生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朱见济扛不住太子命第二年便病*,之后无论朱祁钰无论怎么努力在也没能生出个接班人。

作者借文殊菩萨之口肯定了青狮子(朱祁钰)把*治理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这个青狮子之所以是个被骟了的货,也是调侃了一下朱祁钰在位八年也没能生出一个儿子。

车迟国印

车迟国便是朱祁镇“夺门”之后改元天顺的天顺之印。

天顺一朝的国运在作者看来犹如城门外众多和尚拼命也扯不动的车子。

车迟国王极其宠信的虎、鹿、羊三位国师,毫无疑问就是复辟后朱祁镇的“夺门功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

虎力大仙早年学的是“五雷法”道门最正宗的法术,求雨时发文书烧符檄能惊动玉帝降旨下雨,可惜后来这只猛虎走了旁门难归仙道,最终成了个妖怪。这妖怪说的正是石亨,早年间在北京保卫战中石亨堪称虎将,立保德胜门重创瓦剌立下赫赫战功并因此封侯,本可名留青史。但最终策划“夺门”、陷害于谦,落的个遗臭万年。

在车迟国,孙悟空上了杀场,不是因为犯了什么罪,而是因为和昏君*的一场赌斗。经历过大风大浪也不曾伤了一根豪毛的金刚之躯在“开刀”声中被一刀砍下了脑袋,并且被土地扯住再没能被唤回去。沙僧说猴子会七十二变就有七十二个头,可是孙大圣的这一颗头颅这一条命却实实在在的陨落在了车迟国。

而在现实中的天顺朝,那个大明真正的圣贤,也因为昏君*而输了脑袋。这个人就是曾在大明最为危急的时刻力挽狂澜,被后世称之为“救时宰相”的于谦。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名将俱陨、三大营全军覆没,瓦剌军挟英宗朱祁镇兵锋直指北京。大明朝野震惊,留守在京城的众大臣纷纷建议朝廷南迁避祸。此时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先是联合王直等大臣揍请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稳住朝局;后又调集兵马、列师二十二万于北京九门城下,并亲赴战场督战。“北京保卫战”重挫了瓦剌军,也拯救了大明。

立有奇功的于谦自然成了景泰一朝的重臣。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复辟,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这三人的蛊惑下,以“意欲”谋逆之罪将于谦处斩,史称“二字狱”。

大圣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就有七十二颗脑袋,掉了一颗还能再长出一颗;可大贤于大人脑袋却只有一颗,砍掉了世上便再无于谦。

于谦身*,大明车迟。

西凉女国印

说到女儿国,受电视剧的影响,我们都会对女儿国王和御弟哥哥这一段无果的因缘唏嘘不已。当唐僧施礼告别拨马西行之际,大概很多人会想到仓央嘉措那首著名的诗句:“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但是,小说之中的女儿国绝不是什么桃红柳绿燕语莺声的温柔乡,而是个地地道道杀人分尸的修罗场。我们来看原著:

婆婆到:“我这一家四五口,都是有几岁年纪的,把那风月事尽皆休了,故此不肯伤你。若还到第二家,老小众大,那年小之人,哪个肯放过你去!就要与你交合。假如不从就要害你性命,把你们身上肉,都割了去做香袋儿哩。”

一句话,在这里,要么与其苟且,要么*。

西凉女国印指的就是大明的成化之印,女儿国一国无阳。“无阳”的可不仅仅是女人,还有太监。

而成化一朝最能让后人记住的,恰恰就是一个谁都惹不起的女人和一个什么都敢干的太监。

那个谁都惹不起女人就是比成化帝大十七岁还能独占恩宠的万贵妃。

正统十四年,十九岁的宫女万贞儿开始侍奉两岁的太子朱见深,景泰三年朱见深太子位被废并被驱逐出宫,万贞儿始终伴其左右,在朝不保夕的五年里成为朱见深最大的依靠。朱祁镇夺门复辟后朱见深复立为太子,天顺八年十八岁的朱见深登基,欲立万贞儿为后,太后不允遂立为妃,三年后产皇子封贵妃。

成化帝独宠万贞儿使得吴皇后不满,便找借口打了万贞儿一顿板子,结果是皇帝大怒皇后被废。

皇帝对万贵妃的专宠也引来了朝臣的攀附,手段五花八门,攀亲戚的、炼丹的、献春*的,而这些庸碌之辈也均得到了重用,成化朝的内阁也被戏称为“泥塑三阁老、纸糊六尚书”满朝文武没有一丝“阳气”。

成化二年,万妃生皇长子荣升贵妃,一年后皇子夭折,此后再没生育。无子的万贵妃因不想让别的嫔妃母凭子贵夺其恩宠,便强迫怀孕的嫔妃堕胎。女儿国南街的那个“落胎泉”影射的便是此事。

那个什么都敢干的太监就是西厂提督汪直。

汪直因服侍万贵妃而得势,成化十三皇帝成立西厂,人数钦定为东厂的两倍,命汪直为西厂提督。汪直上任后大兴冤狱,世人对其评价四个字“纵肆贪暴”。

想到前些年一部电影中霸气的台词对西厂的行径总结的十分到位:“东厂破不了的案由我西厂来破,东厂不敢杀的人我杀,东厂不敢管的事我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

西游作者眼中的成化一朝,“阴人”后宫乱政、“无阳”太监弄权,如同女儿国一样,要么与之苟且,要么就是*路一条。

祭赛国印

祭赛国印就是大明的弘治之印。大明在朱见深*后终于等来了一个比较靠谱的皇帝朱祐樘。在经历英宗、代宗、宪宗两代三朝的混乱后,弘治帝朱祐樘虚心纳谏勤于政事,很努力的收拾老祖宗留给他的烂摊子。在他的努力下大明王朝似乎又恢复了永宣之治时的“金光”。“天府神京,四夷朝贡”的祭赛国指的就是大明的“弘治中兴”。

虽然朱祐樘虽然不近女色勤于政事,但性格过于仁慈宽厚,丝毫没有老祖宗朱元璋、朱棣的那种雷霆手段。前朝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万贵妃的弟弟万喜、以及诸多法王、国师、真人、国子,这些祸国殃民之辈也都保住了脑袋,被罢官归乡或驱逐流放。

大概是当年太祖爷朱元璋对官员的冷血铁腕实在令人记忆深刻,所以大明的士大夫对于这位虚心纳谏且心慈手软从不轻易开刀的皇帝也是极尽的赞美褒扬。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在西游作者眼中,大明的“弘治中兴”就像祭赛国的“四夷朝贡”一样,一个靠的是“贤主”宽仁,一个靠的是“佛宝”的金光。

故事中“佛宝”被“万圣龙王”一家所窃,影射的正是朱佑橖这个“国宝”险些被“万氏贵妃”所毁。

朱佑橖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因叛乱纪氏被俘入宫中成为宫女,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留宿,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一宫女为纪氏堕胎。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回报万妃时就谎称是肚内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于冷宫中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后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所哺养。直到其六岁时宪宗才得知自己有这么一个儿子,相认后同年封其为太子,但随后纪氏去世,*因不明。万贵妃始终视朱佑橖为眼中钉,在其日以继夜的挑拨下,宪宗朱见深在成化二十一年时准备废掉太子。巧的是随即泰山地震,钦天监推算出应在东宫,因此做罢。

成化二十三年宪宗驾崩,朱佑橖登基。弘治皇帝的宽仁,如同祭赛国佛宝的金光一样照耀了大明王朝十八年。只可惜朱佑橖没能生出一个像他一样的儿子。“金乃流动之物,光乃闪烁之气。”金光散尽后大明的江山也即将变色。

朱紫国印

朱紫国印就是大明的正德之印。说到正德皇帝朱厚照,在民间的知名度还是相当的高。

但是这个知名度和一个皇帝的“文治武功”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一个被改编成各种戏曲、电影的爱情故事《游龙戏凤》。

《游龙戏凤》讲述了正德皇帝朱厚照微服出巡至梅龙镇,结识了酒楼老板李龙之妹李凤姐并最终与其喜结良缘的故事。

可在这个*版灰姑*浪漫故事背后却有着一言难尽的荒唐。为什么这么讲,稍后便知。

言归正传我们来讲西游。在朱紫国,孙悟空师兄弟用大黄、巴豆、马尿和锅底灰制成的“乌金丹”治好了朱紫国王的“双鸟失群”之症。随后得知朱紫国王是由于三年前金圣宫娘娘光天化日之下被妖怪抢走,从而惊恐忧思成疾。

在朱紫国王的恳求下,孙悟空动身前去麒麟山准备降伏妖怪“赛太岁”救回金圣宫。恰巧途中遇到前来下战书的小妖“有来有去”,打探一番后,猴子一棍子打*了这个小妖。

原著:“……因扯着脚要往涧下捽时,只听当的一声腰间露出一个镶金的牙牌。牌上有字,写到:心腹小校一名,有来有去。五短身材,扢挞脸,无须。长川悬挂,无牌即假。”

小妖怪“有来有去”的确是无足轻重,可在他身上掉落的“牙牌”却非寻常之物。

牙牌,顾名思义是由象牙所制作的腰牌,用于证明佩戴者的身份。区别于其他材质的腰牌,牙牌绝非平常人所能佩戴。自北宋年间始,牙牌就成为官员进宫上朝时的通行证。

北宋文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早朝感事》:“玉勒争门随仗入,牙牌当殿报班齐。”

到了明朝,“凡文武朝参官,锦衣卫当驾官,亦领牙牌,以防*伪。洪武十一年始也。其制,以象牙为之,刻官职于上。不佩则门者却之,私相借者论如律。”—《明史•志 卷四十四》。明中后期为了防止遗失私借,还会在牙牌上刻写持有人的相貌。

西游故事中一个出入麒麟山的小妖怪佩戴着现实*入皇宫才能佩戴的牙牌,那么麒麟山獬豸洞之主影射何人不言自明。光天化日夺*女的赛太岁金毛犼指的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

朱厚照可以说是大明王朝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没有之一。早期宠信以太监刘瑾为首的“八虎” ,后期重用佞臣钱宁、江彬。搞的朝局昏暗民不聊生。正德二年朱厚照建“豹房”,养乐工美女供其整日*乐。数年之后“豹房”也无法满足其私欲便借各种理由出京巡游。

正德十二年,至宣府,“每夜行,见高屋大房即驰入,或索饮,或搜其妇女”;正德十三年,出游大同,“凡车驾所至,近侍先掠良家女以充幸御,至数十车”;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造反,朱厚照御驾南征,他派遣太监吴经先到扬州布置迎驾事宜,吴经打着他的名义到处搜掠当地的美女,甚至连平民寡妇亦不放过,弄得“民间汹汹,有女家,掠寡男配偶,一夕殆尽”。剩下还落单的女孩家庭“乘夜夺门出逃匿,门者不能止”。

前面讲过《游龙戏凤》,故事中李凤姐的原型名叫刘良女,《明实录》中记载刘良女是太原晋王府乐工杨腾的妻子。没错,明朝版的“灰姑娘”原本是别人的老婆,朱厚照游大同时见其美貌理直气壮地将人带走,如同赛太岁金毛犼带走金圣宫一样,理由就是你“貌美姿娇”。

因金圣宫有仙衣在身,金毛犼不敢碰便找宫女顶缸,三年间弄杀了八个宫女,无可争议的成为西天路上最好色的妖怪。除了好色,金毛犼还因为一件事,成为了读者眼中最蠢的妖怪。

话说孙悟空用假铃铛换了金毛犼的真宝贝,再无顾忌便打上了门,口称是“朱紫国拜请来的外公”。金毛犼不懂便问金圣宫:“这来者称为外公,我想这《百家姓》上,更无个姓外的……”娘娘到:“止《千字文》上有句外受傅训,想必就是此矣。”妖王喜道“定是,定是。”随后便点兵开门,厉声高叫道:“那个是朱紫国来的外公?”

想必看到这里大家都会为金毛犼的智商着急,牙牙学语

的*都知道外公是何人你个观音坐骑居然不知道?

前面讲过金毛犼所指的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金毛犼不识外公还真不是什么玩笑。作者借此影射了一件弘治正德年间的奇案,史称“郑旺妖言案”。

郑旺是个武成中卫的一名军余,他的女儿郑金莲十二岁被卖,几经易手,机缘巧合下进了皇宫,成了一名宫女。

弘治四年皇子朱厚照出生,流言四起,传朱厚照并非张皇后所生,其生母为宫女郑氏。郑旺得知后便怀疑那是自己的女儿郑金莲。几经辗转后郑旺和乾清宫的内使刘山接上头,经过刘山传话确认了传闻中的郑女就是自己的女儿郑金莲。此后郑旺便以皇亲之名大肆收受财物,数年后被锦衣卫所捕获。

弘治十七年,孝宗朱佑橖亲审此案,内使太监刘山被判凌迟、郑旺判斩但未执行、郑金莲入浣衣局。

弘治十八年,孝宗驾崩,朱厚照登基大赦天下。郑旺出狱,*罪得活的郑旺更加坚信自己是新皇帝的外公,于正德二年冲撞宫门,要求朱厚照与郑金莲相认。但朱厚照没打算认这门亲戚,郑旺再次被捕以妖言罪处*。

对于这件关系到朱厚照身世的奇案,正史的态度是郑旺冒认皇亲*有余辜。一些野史却认为另有内情。

即便今日我们看此案也有诸多疑点:为何第一次审案从犯刘山凌迟,主犯郑旺最终活命。为何张皇后朱厚照母子敢情极为淡漠,朱厚照正德二年移居豹房后便极少回宫。

显然西游记作者对这件奇案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正因为金毛犼从来不识“外公”为何物,所以朱厚照斩杀郑旺才毫不留情。

狮驼国印

十万八千里的西天路上,要说什么地方最血腥*,八百里狮驼岭要是牌第二,那就没什么地能排第一了。

孙悟空打探狮驼洞看到的是“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头发躧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晃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把人肉鲜煮鲜烹。若非美猴王如此英雄胆,第二个凡夫也进不得他门”

狮驼岭西四百里的狮驼国一国人都被妖怪吃光,满城的狼虫虎豹更是让见多识广的齐天大圣“吓的一跌,挣挫不起。”

为什么狮驼国一国人都被妖怪吃光?其实答案就在“狮驼国”这个国名上。

“狮驼国”的名称来源于“狮驼岭”,而“狮驼岭”来源于“尸陀林”。

“尸陀林”亦作“ 尸陁林 ”,梵语的译音。即弃尸之处、僧人墓地、天葬场。

《要行舍身经》中载,劝人于*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中。

苏轼在《赠章默》诗中写道:“弃身尸陀林,乌鸢任狼藉”。盘旋在尸陀林上空的乌鸢(秃鹫等食腐猛禽)在西游中便成为了如来头顶的护法“金翅大鹏雕”。

可以说作者用“狮驼国”命名这个*时,就没打算让这个*有一个活人。

问题来了,狮驼国没有一个活人,金翅大鹏雕也是一心一意的要把唐僧留着自己的肚子里,丝毫没考虑放其西行,更不可能给他的通关文牒上盖国印。原著中更是没书写在狮驼国如何的盖印,那么最终通关文牒上的那颗狮驼国印是哪来的?

前面我们讲过,通关文牒上的国印其实就是大明的国印。每颗国印都对应着大明的一朝天子。大唐=永乐;宝象国=洪熙(在位仅十个月)、宣德;乌鸡国=正统、景泰(被废);车迟国=天顺;西梁女国=成化;祭赛国=弘治;朱紫国=正德。

而这颗从未盖上却无中生有狮驼国国印,所指的正是大明朝那个无中生有的天子,内阁首辅杨廷和。

杨廷和可以说是个天才,成化七年十二岁乡试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弘治年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正德二年入阁,正德七年出任首辅。

正德十五年九月,皇帝朱厚照南巡回京途中游玩落水,获救后身体每况日下,(用现代医学解释大概率是吸入性肺炎)正德十六年一月南郊祭祀时吐血,三月驾崩。爱玩的朱厚照三十一岁就把自己玩*了,可这位荒*好色的皇帝除了那一百二十七个义子,却没有一个亲儿子继承大统。而且朱厚照还是独子,没有亲兄弟来重演当年土木堡后的皇权危机。

最终首辅杨廷和搬出《皇明祖训》以“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堂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统,得到皇太后张氏准许,由其拟发遗诏,迎朱厚熜自兴王府所在地安陆府(今湖北钟祥)回京继位。

要知道明朝最快的速度也就是马腿的速度,遗诏从北京到湖北,朱厚熜接旨再由湖北至北京,整整用了三十七天。

在朱厚照驾崩到朱厚熜登基这段时间,首辅杨廷和总揽朝政。虽然他从来没做上过那个宝座,也没一个人对他喊过万岁,但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事实上杨廷和在这三十七天里就是大明王朝的最高掌权者,一个无中生有的“帝王”。

在这三十七天之中杨廷和极力的用手中的权力来革除朱厚照遗留的弊政。但在西游作者眼里杨廷和却和妖魔无异,纵有千般好也抵不过他的一条罪,因为正是他把昏君嘉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金翅大鹏雕,一个站在佛祖头顶的妖怪;首辅杨廷和,一个拍板谁来做皇帝的大臣。

比丘国印

比丘国印就是大明的嘉靖之印,嘉靖朝也是西游作者生活的年代。

十四岁的朱厚熜被首辅杨廷和以“兄终弟及”推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杨廷和是个良臣不假,但要说他在选皇帝时没私心肯定睁眼说瞎话。朱厚熜并非武宗朱厚照唯一的堂弟,但他能继承大统,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年幼,二是无爹。毕竟一个涉世不深而且背后无所依靠的皇帝最符合权臣的利益,能成为周公霍光一样的人大概是每个大臣的终极梦想吧。

但杨廷和实在是小看了朱厚熜。这位新皇帝一登基就坚持“继统不继嗣”,最终在嘉靖三年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帝,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改称“圣母章圣皇太后”,并且把所有反对自己的大臣赶出了朝堂,有拥立之功的杨廷和也没例外,被迫致仕归乡。

聪明绝顶的朱厚熜搞定了群臣做稳皇位后,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做在这个宝座上的人都不怎么长寿。除了太祖朱元璋71岁、成祖朱棣65岁算是比较长寿,其余的仁宗朱高炽48岁;宣宗朱瞻基38岁;英宗朱祁镇38岁;代宗朱祁钰30岁;宪宗朱见深41岁;孝宗朱佑橖36岁;武宗朱厚照31岁 ,这些列祖列宗都是壮年之际便龙驭归天。

尝到了做皇帝甜头的朱厚熜可不想自己年纪轻轻就变成太庙中的一个牌位,于是开始了他皇帝生涯中除了驾驭群臣外第二重要的一件事,修道炼丹!

在比丘国,我们看到比丘国王为了修道求长生是不择手段,在国丈道人白鹿精的怂恿下,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做*引,求“千年不老之功”。这个比丘国的昏君指的就是同样不择手段修道求长生的嘉靖帝朱厚熜。

嘉靖帝极其宠信道人,邵元节、陶仲文、段朝用、龚可佩、蓝道行、胡大顺、蓝田玉、顾可学、盛端明、王金等道人方士皆受宠幸。甚至把陶仲文封为“恭诚伯”年奉两千石,加少师,兼少傅、少保,史评“一人兼领三孤,终明之世,惟仲文而已”。

在陶仲文等道人方士的蛊惑下,嘉靖帝的修道也是不择手段,大肆迫害宫女,用其经血练丹,为保持宫女们的洁净,她们经期时不得进食,只能吃桑叶、喝露水。

真实的情况可能比史书上的更为不堪。在嘉靖二十一年,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乘嘉靖帝熟睡之际,用黄绫布把嘉靖帝的脖子套住,企图勒*嘉靖帝。只因匆忙间打了*结,嘉靖帝才逃过一*。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宫女行刺案,因嘉靖二十一年为壬寅年,史称“壬寅宫变”。

弑君多大的罪这些宫女不可能不知道,能*迫到这些柔弱的小姑娘动手杀皇帝,嘉靖帝残暴可想而知。

此外嘉靖帝朱厚熜对百官的升迁也往往取决于是否虔心奉道。宫中每有斋醮,便命大臣起草祭祀文章。这些文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谓之“青词”。而严嵩、李春芳、严讷、郭朴、袁炜等佞臣均以“青词”邀宠, 官拜大学士,世称“青词宰相”。

以严嵩为代表的这些官员治国无能祸国有方却深得嘉靖恩宠。而那些忠心直谏的大臣却遭残酷迫害,太仆卿杨最直言求仙之荒谬被杖毙殿前;兵部员外郎杨继盛,锦衣卫经历沈炼也都因弹劾*严嵩而身首异处。

这些直臣正如比丘国大殿上的变成假唐僧孙悟空一样,任你剖心相待,可在昏君眼里你那颗心不过是个求长生的*引子。

最终寿星老出现收了白鹿精,比丘国王跪拜寿星求得了三个枣,“国王吞之,渐觉身轻病退。后得长生者,皆源于此。”

这个惦记着吃人心肝的比丘国王居然最后得了个长生,属实让人感叹老天无眼。但事实如此,昏君朱厚熜最终活了60岁,仅次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排名第三,的确算是得了个长生。

灭法国印

灭法国就是作者眼中未来的大明王朝。

表面上看“灭法国”讲的是一个国王杀和尚灭佛法的故事。

可实际上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灭发国”的故事。灭法国无道的昏君、三宫皇后、六院的嫔妃、宫娥彩女、大小太监,还有那五府六部和衙门大小官员,一个个的都被剃了发。

剃发这事在现代根本不算事,除了正月理发舅舅会不太高兴。但是在清朝以前,除了出家去当和尚,平常人就没剃发这一说。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剃发的意义到底有多严重,想必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曹*马踏麦田“割发代首”的故事。

没错,西游作者亲身经历了南倭北虏、家家皆净的嘉靖王朝,在激愤和绝望之余对大明的未来做了一个“割发代首”的预言:大明皇族和满朝的文武都会被剃了发。

……咔嚓!!!

(态度为何如此偏激,后文聊作者时会讲)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最早的世德堂版《西游记》刊印成书,七十二年后清兵入关 (公元1644年)定都北京,改元顺治。并于次年顺治二年颁布了臭名昭著的“剃发令”。

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选择之下,江阴、嘉定的百姓揭竿而起。最终被清军所镇压并制造了“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的屠城惨剧。

我们从这件事侧面也了解了头发对大明的百姓有多重要,头可杀、发不可剃。同时也佩服自带仙气的西游作者,直接预言了大清的国策。

“灭法国”反国来读就是“国法灭”。清学者总结道:“明之亡,非亡于崇祯,而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

天竺国印

在原著九十四回,明明盖上了天竺国的国印:

“……遂教沙僧取出关文递上。国王见了,即用了印,押了花字,又取黄金十锭,白金二十锭聊达亲礼。”

但为何这颗原本应该存在的国印最终却在通关文牒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难理解,之前宫中皇族满朝文武都已经被咔嚓了。国法灭,国祚已终。

*了,哪里还有什么国印。

《西游记》表面上讲了一个五圣西天取经的故事,实际上讲的却是大明王朝“上西天”的故事。

我们知道了大明的历史,也就懂得了西天路上国名的意义,(有些国名并非作者原创,如车迟国、女儿国、灭法国,但这些国名借由作者笔下的故事便有了特殊的意义)这里做个总结:

大唐:堪比贞观之治的永乐盛世。

宝象国:仁宣之治宝相之国。

乌鸡国: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乌眼鸡一样互残(乌眼鸡这句俗语源于《西游记》同时代的《*词话》)

车迟国:正统帝斩圣贤国运车迟。

西梁女国:成化朝后宫乱政,太监横行,一国无阳。

祭赛国:老天受了祭赛,天降明君弘治。(祭赛:祭祀,酬谢神明)

朱紫国:正德荒*无耻、身世不正,朱家江山变色。

狮驼国:*人国,无中生有。

比丘国:嘉靖出家人般修道炼丹。(比丘:受足戒的出家和尚)

灭法国:灭发国,割发代首,国法灭。

天竺国:上了“西天”,消失无国。

曾经强盛无比如同大唐贞观之治的大明王朝经历衰败最终即将* ,为何会如此?

作者总结了三个原因,同时也是以一颗赤子之心对这个已有*之兆的大明做了最后的一丝劝告。这便是通关文牒上国印之后的那三颗大印。

凤仙郡印

凤仙郡求雨,要向善。

凤仙郡郡侯推倒供桌而惹恼玉帝降祸凤仙郡三年无雨,以至“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四大天师告诉孙悟空“作善可解”。

凤仙郡惹祸的郡侯复姓“上官”。悟空不解,八戒道:“哥哥不曾读书,《百家姓》后有一句,欧阳上官。”要知道《百家姓》可是幼儿的启蒙书,但凡识字的都会背,悟空怎会不知。在这里“上官”真正的意思是“上”和“官”。(“上”是对皇帝的专有称呼,如“上谕”)

“作善可解”作者借四大天师的这句话劝告的可不止是凤仙郡郡候和一郡百姓,真正要劝告的是大明的“上”和“官”。

玉华州印

玉华州拜师,要求贤。

玉华王命三个王子拜悟空八戒沙僧这三个行脚僧为师,可谓求贤若渴。

为何要拜外来的和尚?因为自己身边的贤良之师(狮)都已被屠戮个干净了。

西游记中最令人感到惋惜的便是玉华州北豹头山上那群狮子精。这群狮子精在九灵元圣的教导下非但不吃人,吃禽畜居然也要花钱去买,而且还公平买卖。

可这些良善之狮最终的结果是因为“偷钯子”被千刀万剐分而食之(总会想到几十年后袁督师的结局)。对比于乌鸡国窃国的狮子;伙同白象金翅大鹏吃了狮驼国一国之人的狮子,作者生动的告诉我们什么叫“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金平府印

金平府屠犀,要杀贪。

避寒、避暑、避尘三个犀牛怪就在如来的眼皮底下假佛之名*酥合香油,当事情败露,犀牛怪被四木星君围剿,井木犴二话不说啃了避寒儿,猪八戒心照不宣的一时起性,砍了避暑避尘。

讽刺的是,砍了犀牛怪收获了远比酥合香油更珍贵的六只犀角。一众人坐地分赃,一只角留在金平府安抚百姓,一只角被除贪功臣孙悟空私留,四只角最终落入了玉帝的口袋。谁才是最贪的那个,一目了然。

向善!求贤!杀贪!这正是作者要奉(凤仙郡)劝大明王朝的金(金平府)玉(玉华州)良言。

读懂了通关文牒我们也就明白西游记到底要表达些什么,作者著《西游记》绝非“实出于游戏”,更非“玩世不恭之意寓”。作者通过这部小说不仅影射了大明历朝历代的暗黑历史,因何由盛而衰,也在悲愤和绝望之下对帝国做了一个“剃头”的预言。

同样是“满纸荒唐言”,如果说《红楼梦》作者见的是“家亡血史”流的是“一把辛酸泪”;那么《西游记》作者见的是*之史,流的怕是血泪吧!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059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