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温锅良辰吉日(枣强移民的传承)
作者/王河北
史料记载,明初直隶真定府枣强县是继山西洪洞县之后,设立的又一个移民点。当时明*在枣强成立了专门的*分丁局,用于负责移民、分发官凭路印。移民则多来自人口稠密的山西地区和毗邻的河北等地,*统一安置移往山东,河南,辽宁等地。
据相关史料记载:仅通过枣强县这个中转站迁往山东、河南、辽宁等地的移民就多达40余万人。其中,禹城县有好多村庄就是枣强移民建立的,辛寨镇王家坊村,就是我的祖先于明永乐年间由枣强县移民至此建立的村庄。前段时间,我还陪着我镇安庄村安汝良、安汝波、安树勇、安天民等四个朋友,前去河北枣强唐家林寻根问祖。
“600年时空虽长,冲不断历史记忆。千百里路途虽远,割不断血脉相连”。“两地一家亲”,枣强移民的到来,进一步加强了与山东等内地的联系,同时,对内地的经济开发也起了促进作用。六百年来,枣强移民发挥聪明才智,将老家勤劳善良、孝敬父母、尽忠报国的美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内地发扬光大,也将先进的生产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到了山东等内地。犹如家乡的枣树一样,在一片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大量枣强移民的拥入,不仅给内地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生活,也带来了让人身心愉悦的精神生活。忙碌过后,休闲之余,人们不忘娱乐一番。在山东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与枣强相同相近的民间游戏。如:春天踏青放风筝、荡秋千、下五子儿、顶牛子、来老牌,跳房子、踢毽子、弹球、拾子、模互、抽陀螺、丢沙包 、瞎子摸象、丢手绢等。这些民间游戏五花八门,形式多样,对于繁荣山东等内地农村的文化生活,起了积极作用。
“民以食为天”。迁移过程中,枣强移民也将风味独特的各种面食、糕点、烹饪等制造方法传入内地,出现了像“蒸包子”、“擀面汤”、“糊饼子”、“包粽子”、“炖菜”、“炒菜”等各种美食,让人们的舌尖品尝到更多的人间美味。
“安得广厦千万间”,一直以来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物质追求。几百年来,枣强移民在新的居住地艰苦创业,重建家园,他们也把建筑领域的有关知识传入内地。建房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标准,选宅子要朝阳,选到交通便利的地方。盖房要图个吉利,先请风水先生看风水、择日子、上供,动工要宴请工匠。上梁时要放鞭炮,迎门一间房中檩贴太极图。并以辫着铜钱的红头绳系上一双方筷。大梁竖檩上贴“太公在此上梁大吉”。乔迁新居要“温锅”。
宅子要成正方形和长方形,千万不能成一头大一头小的棺材型,那样不吉利。随着集市的出现,琳琅满目的店铺比比皆是,商业文化也粉墨登场。商业开业有讲究。要请能人择吉日,雇人或自己粉刷门面贴对联,悬灯结彩,放鞭炮,开业初期商品要减价,目的是凑热闹招揽顾客。定下日子,开业之时,街坊亲朋来道喜,送礼送匾等。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进店都要笑脸相迎,递*泡茶。安排酒席,要丰盛,说话要热情,得体大方,多讲客套话,主人开始要连喝三杯,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感谢,席间要频频敬酒,让客人心情舒畅,吃好喝好玩好。酒宴散去要送客至门口或村头,表示对顾客的尊重。
枣强移民很注重个人修养,还将生活中的禁忌传承给后人。目的是让人们知道生活并非随心所欲,要循规蹈矩。除夕夜家家摆家堂,三代宗亲都回家过年。大人孩子禁忌大声喧哗,以表示对祖先的敬重。包水饺忌说“完”字,不吉利,烧火禁忌拉风箱。正月初一是新春的第一天,忌向外泼水和扫地,意思是说泼水无情,颜面扫地。忌断水,意思是断风水,各户要在除夕夜之前挑满水缸。另外,行船切忌说“翻”字,言外之意,翻船不吉利。忌鞋底朝天,人活百岁称“九十九”。婚配忌属相相克。正月里忌空锅,不动针线,不推碾拉磨。筷子忌直插在碗里。出嫁的女儿忌在娘家生小孩。生孩子娘亲送鸡蛋、小儿衣料。孩子出生,要庆贺,一般要置办酒席,邀请亲朋好友过“十二天”、过“满月”、过“百日”、过“生日”。
婚嫁方面有严格要求: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由媒人介绍见小面,如果双方同意,举行订婚仪式,男方带彩礼到女方家里纳彩、订亲、下柬,下通期贴(选黄道吉日及结婚日),女方邀请院中长辈及亲戚参加订婚宴,订婚宴都是男方出资置办。上头儿(结婚前三天,男方派人到女方送礼盒,俗称送食盒)经双方同意,根据所定的日期,男方到女方家迎亲。
生老病*是自然规律,任何人改变不了。丧葬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人*以后,葬“老坟”,孝子披麻戴孝,吊唁、摆供品,丧期一般3至7天。孝男跪灵棚两侧,孝女跪棺材两旁。哭迎亲朋吊唁。出殡之时,孝子持灵幡、摔瓦盆、孝男行棺前,孝女行棺后。下葬后,孝子抓头把土撒于棺上。出殡结束后,次日开始孝子持点心到院中长辈、知己亲戚处逐门谢客。上坟烧纸一般烧一期、三期、五期和百日、周年。重要节日祭奠祖先,清明节上坟,七月十五上坟,十月一日上坟。
其它节日习俗,五月初五端午节插艾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晚上赏月,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供灶王爷。腊月三十“过除夕”,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腊月三十(除夕)洒扫庭院,大门贴春联,家家挂年画。安排摆家堂,男主人至村前,朝祖茔方向,聚土插香,跪请三代宗亲回家过年。归来焚香上供,包饺子。摆酒宴,三饭前要燃爆竹。三十晚上、初一要守岁。春节这天天不亮,就穿新衣服,先祭奠祖先,然后给父母磕头拜年,黎明再到院里长辈家里拜年。初二,外甥要到外公家拜年,初三、初四姑表亲互相拜年,初五这天“破五”不拜年。初六女婿赴岳父家拜年,一直拜到正月十五。
两地还有许多相同相近的民间艺术表现方式,如:说书、大鼓子秧歌、狮子舞、龙灯 、高跷、竹马、旱船、赶脚、*、剪纸、泥塑、四季拳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枣强移民传了一代又一代,历经风风雨雨,枣强文化民俗却深深地扎根于内地,经久不息。
作者简介
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喜欢村史及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报刊,《山东金穗文学》《鲁北文学》《德州》《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等杂志。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059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