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拆灶台选什么黄道吉日(土灶台的故事)

小时候

总喜欢在灶头前帮忙添柴火

看着从锅盖边缘冒出

热腾腾的蒸汽

满厨房都是饭菜的香味

而今

土灶被煤气灶、电饭锅取代

再也吃不出儿时香喷喷的味道

一起来看看顾萍笔下

《灶老爷的困惑》

《灶老爷的困惑》

作者:顾萍

某天夜里,我竟然梦到了小时候老家的土灶台,那画面十分清晰,砖头垒成的灶台,台墙用石灰水粉刷得雪白,上面画有两条大鲤鱼,还有荷藕莲花。两侧还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

其实,土灶台的故事太多了。30年前,你每到一户人家,进屋第一眼看到的肯定是厨房的灶台,而且一看灶台便知这个人家的日子过得是否红火。

民以食为天,居家过日子,都离不开土灶台。所以,砌新灶时,主家不仅要选个黄道吉日,还要找一位手艺好的师傅。新灶砌好了,自然要“暖灶”了。鱼、肉自不可少,还要请回一幅“灶王爷”的画像,贴在灶墙上,点上香烛,敬拜灶王爷,祈求“灶好,朝朝好”。

腊月里,老灶台最热闹。要过年了,哪家不忙着蒸馒头、蒸年糕呢。厨房成了最忙碌、最具人气的地方。民间有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的习俗,家家户户都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祭拜灶王爷。准备蒸馒头过年了,爷爷早就拾掇好了废弃的树根、树枝,劈成条儿,捆成捆儿。再准备两口大水缸,清洗干净,放在灶膛旁,留着发酵面粉用。一般五六个小时,面就会发酵得很蓬松了。掀开盖子,一股酵母香味扑鼻而来,发面白白胖胖,用手指轻轻一按,一个坑,马上又弹回来了,爷爷奶奶会开心地笑着说“嗯,发得真好!”

接下来就是一家人围着桌子包馒头了,有咸菜肉馅的,萝卜丝肉馅的,豆沙馅的。我们这些孩子哪肯袖手旁观,抢着挤进来。等到8屉蒸笼的馒头装得差不多了,爸爸问,谁拉风箱?这时的室外寒风呼呼,灶膛口却是最暖和的地方啊,我赶紧自告奋勇,说:“我拉风箱!”奶奶坐在灶膛口,往灶膛里不停地添加木柴,火苗呼哧呼哧的,我坐在奶奶旁边,把风箱拉得啪嗒啪嗒响。不一会儿,大锅里水开了,爷爷在锅沿上放一个用稻草捆扎的垫圈,然后把刚装好馒头的蒸笼一层一层架到锅沿垫圈上。爷爷看看手表,掐掐手指,觉得火候差不多了,拉开顶层蒸笼一角,用筷子签出一小块馒头,捏一下,就知道馒头熟了没有。这时整个厨房热气蒸腾如同云海,只听笑声,不见笑脸。

土灶台留给我们最快乐的记忆,莫过于它能够让我们吃到原生态的灶膛“烧烤”。夏天烤玉米棒子,冬天烤山芋。灶膛“烧烤”,最好的柴火是树根、木柴、玉米秸秆,棉花杆也不错。当玉米还没完全收浆,用手指能够掐得动时候,掰下来,中午烧火做饭炒菜时,把带苞叶的玉米棒子一起放到灶膛里,一边烧火,一边用烧火钳不时翻转,锅里的饭菜差不多熟了,灶膛里再加一把柴草,让它慢慢自燃,等到火基本熄灭了,用烧火钳把玉米轻轻地从草木灰里挑出来,撕开烧焦的苞叶,露出金灿灿的也略带点焦黄的玉米棒子,闻一闻,真香。冬天,从灶膛里掏出来的烤山芋,外表熏得乌黑,剥开焦皮,露出黄中带红的山芋,不用闻它的香味,看一眼,就会流口水。

土灶台也有让人不待见的时候啊。大热天,特别是夏天的傍晚,灶膛口堆一堆的柴草,蚊子在耳边嗡嗡地吵,谁愿意待在这*熏火燎的灶膛口烧锅呢?每当这时,我总会找个理由悄悄溜走,只有妈妈一个人默默地烧火,掌勺。妈妈一会儿弯下腰,在灶膛里加一把柴草,一会儿站起来看看锅台,然后撩起衣袖擦擦脸上的汗水。我有时也心疼妈妈,只能“赴汤蹈火”,亲自给妈妈打个下手了。那时,我就想,啥时候这大热天的,不要坐在灶膛口拉风箱就好了。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没几年功夫,我老家的土灶台就拆了,安装了全新的厨具,既干净又方便。不过,也有觉得不得劲的时候,特别是家里来了客人,要炒几个菜,总觉得煤气灶的火头没有土灶的来得旺盛,炒个青菜,没那么嫩,做个红烧肉,没那么香。这时,又免不了怀念起土灶台的种种好了。

过去,人们总爱用“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形容乡村的宁静祥和。彩霞满天,炊*袅袅,鸡犬相闻是乡村的早晨和傍晚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今天,现代化的生活早已融入到乡村田舍,即使乡村百姓的厨房里也很少保留土灶,砌灶师傅的手艺也已无用武之地了。乡民的厨房也都是煤气灶、油*机、微波炉、电冰箱等现代化用品,一应俱全,哪里还能见到林立的*囱,升起的袅袅炊*呢。以致灶王爷困惑了:“乡间的土灶越来越少了,乡民的生活条件倒是越来越好了。而今也没什么人记得我、给我上供了。”

改革开放40年,农家土灶退役、乡村柴草还田,这只不过是反映着身边巨变的一个个小细节,百姓们的生活变化大着呢!

(来源:海安发布)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0439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