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农历10月17日黄道吉日查询(古书《千金》之乌头)

1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若发 ,徐本、俞本并作苦发。 白汗 ,赵刻作自汗,他本多作白津,今依俞本及《千金》、《外台》改。 沉弦 ,徐本作沉紧。《脉经》 腹痛 作寸口, 即为寒疝 下又有“趺阳脉浮而迟,浮则为风虚,迟则为寒疝”十六字。 寒疝绕脐痛 以下为别一条。《千金》痼冷积热门同。

《外台》第七卷寒疝腹痛门引仲景《伤寒论》,亦无条首至即为寒疝二十八字。合而考之,知《金匮》本是两条,传写误并为一。

尤氏云:弦、紧脉皆阴也,而弦之阴从内生,紧之阴从外得。弦则卫气不行而恶寒者,阴出而痹其外之阳也。紧则不欲食者,阴入而痹其胃之阳也。卫阳与胃阳并衰,而内寒与外寒交盛,由是阴反无畏而上冲,阳反不治而下伏,所谓邪正相搏,即为寒疝者也。

《金鉴》云:疝病犯寒即发,故谓之寒疝也。

丹波氏云: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王氏注大奇论云: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也。

急就篇颜师古注云:疝,腹中气疾,上下引也。

楼氏《纲目》云:疝名虽七,寒疝即疝之总名也。

《巢源》云:疝者,痛也。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风冷邪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渊雷案:

寒疝者,发作性之腹痛。其病多在肠,俗名小肠气者是也。以其犯寒辄发,故曰寒疝。

楼氏云疝名七者,厥疝、症疝、寒疝、气疝、盘疝、跗疝、狼疝也。又有五疝,谓石疝、血疝、阴疝、妬疝、气疝,并见《巢源》。

寒疝之痛,往往牵引*、*。因之,*、*之本病,俗亦混称小肠气。古书多名癲,《金匮》之阴狐疝亦是,而非寒疝也。

〇以上释前半条。

丹波氏又云:案阴阳别论白汗,王氏释为流汗。淮南修务训云:奉一爵酒,不知于色。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此云白汗出者,盖不堪痛苦之甚而汗出也。程云冷汗也,徐、沈、尤、魏仍原文作白津而解之。赵本作自汗,并非。

渊雷案:

《素问·阴阳别论》作魄汗,丹波引作白汗,盖失检。

生气通天论亦有魄汗未尽之文,惟经脉别论云:真虚瘠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则作白。魄、白声近义通,皆谓有所*迫而汗出也。绕脐痛,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脉沉弦者,多应是肠梗阻之证候。细析之,则有肠狭窄、肠套叠、肠扭结、肠生肿瘤、肠内含有异物,及赫尼亚Hernia等,无论何种梗阻,苟具此证候者,大乌头煎皆有奇效。惟肿瘤及赫尼亚之瘢痕粘连,成所谓嵌顿性者,不能全治,而亦能缓解一时之痛。

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

五枚 ,《千金》、《外台》并作十五枚。《千金》 下有黑字。《三因方》大乌头汤云:大乌头五个,洗净。细沙炒令黑,不㕮咀。今案本方煎成二升,服七合。则每服得三之一,乌头若作十五枚,则为每服五枚,此虽强人亦不能胜,用五枚为是。

《方机》云:大乌头煎,治毒绕脐绞痛,或自汗出,手足厥冷者。

《方极》云:治腹痛,自汗出,手足厥冷,脉沉弦者,兼用蕤宾或紫圆。

《类聚方广义》云:寒疝腹中痛,叫呼欲*,面色如土,冷汗淋漓,四肢拘急,厥冷烦躁,脉弦迟者,用此方则吐水数升,其痛立止。古方之妙,有非后人作为所能企及者。

程氏云:乌头大热大毒,破积聚寒热,治脐间痛不可俯仰,故用之以治绕脐寒疝痛苦(案:程本若作苦,属上读也)。治下焦之*味不宜多,多则气不专。此沉寒痼冷,故以一味单行,则其力大而厚。甘能解*毒,故内蜜以制乌头之大热大毒。

渊雷案:

用乌头,正取其大热大毒,岂宜制之?方剂法旧说所谓监制者,乃减除其副作用,非限制其本性也。

此方之蜜,与乌头汤、乌头桂枝汤同意,皆所以助乌头之毒,非缓解之谓。

雉间焕云:若病轻者,则取蜜水煎服可也。

《建殊录》云:一男子,年七十余,自壮年患疝瘕,十日、五日必一发。壬午秋,大发,腰脚挛急,阴卵偏大,欲入腹,绞痛不可忍。先生诊之,作大乌头煎饮之(原注每帖重八钱),斯须,瞑眩气绝,又顷之,心腹鸣动,吐出水数升,即复故,尔后不复发。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0139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