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修猪圈吉日查询(厕所、猪圈、猪圈修建)

公历2019年是农历己亥猪年。过年期间,各种风格的猪的形象也是琳琅满目。

说到猪,我们并不陌生。毕竟,在物质生活水平已有极大提高、丰富的今天,吃猪肉,不再是如春节等少数几个节日才能享受到的美味佳肴。与猪有关的艺术形象,也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二师兄“猪八戒”、己亥猪年生肖邮票和小猪佩奇,纷纷“翻红”、“蹿红”。

今年春节爆红的“佩奇是啥”

对于现代猪的养殖,无论是私人少量饲养,还是养殖场大规模的养殖,人们都不陌生。

现代养猪场

人们也知道,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家畜业的出现,猪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那么,战国秦汉人是怎样养猪的?猪圈的结构、猪食的来源等如何?

一、厕所、猪圈由分立到合一

目前考古发现的秦汉时期的带厕猪圈陶器甚多,流行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广大地区。有学者统计指出,在目前发现的115座有动物俑的墓中,陶猪发现得最多,有74座墓;它的数量也最有规律,除12座墓是2只猪外,其余基本上是1只猪。有的立着,有的匍伏,有的正在槽内吃食,有的母猪正在哺乳。猪圈常见的形状,有复碗形、圆盘形、椭圆亭阁式和梯形两高亭式等多种。猪圈与厕所相连这一结构形式何时形成?它具有什么 蕴意

猪圈原称“圂”,商周时期已出现,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中有三个“圂”字,徐中舒先生等将其释义为“豢豕之所”。考古发现的周代毛公鼎铭文中,亦有“ 惧余小子圂湛于艰 ”之语。《国语·晋语》:“ 臣闻昔者大任娠文王不便,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 ”“豕牢”即猪圈。

厕指厕所,最晚春秋时产生。《左传·成公十年》:“ (晋侯)将食,如厕,陷而卒。

成书于汉代的《释名·释宫室》曰:“ 厕,言人杂在上,非一也。或曰‘圂’,言溷浊也。或曰‘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 ”成书于曹魏时的《广雅·释宫》亦曰:“ 圊、圂、屏,厕也。 ” 上述记载表明,至迟汉代以后,清、圊可指代厕。

圂、厕本为两类不同建筑。只有厕所与猪圈结合,二者方能联系及相互指代。二者的结合,从现有史料看,至迟战国时期形成,名为“屏圂”、“圂厕”。《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日书甲种》:“ 侧在屏圂方及矢(屎)。 ”《急就篇》:“ 屏厕清溷粪土壤。 ”《广雅》:“ 屏,厕也。”屏为厕所,圂为猪圈。 “屏圂”是二者合一的建筑。

“屏圂”、“圂厕”均指厕所与猪圈合体的建筑。“屏圂”指以厕所为主,以猪圈为属的建筑;“圂厕”则指以猪圈为主体,以厕所为从属的建筑。

汉代时,人们习惯于用其中之一的名称,指代猪圈厕所合体建筑。如《汉书·武五子传》:“ 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

二、带厕猪圈修建的吉日与方位

据考古发现的秦人竹简,对秦人修建带厕猪圈日期的选择,及其所处方位的吉凶观念,皆可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乙种》有修建圂厕吉礼、凶日期的详细记载:“ 圂忌日,己丑为圂厕,长者*之。以癸丑,少者*之。其吉日:戊寅、戊辰、戊戌、戊申。凡癸为屏圂,必富。

《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则有修建圂厕在家庭中所处方位吉、凶的详细说明:“ 内居正东,吉。居南,不畜,当祠室。依道为小内,不宜子。圂居西北,利猪,不利人。圂居正北,吉。圂居东北,妻善病。圂居南,宜犬,多恶言。屏居宇后,吉。屏居宇前,不吉。 ”猪圈若建在居室正北,家室平安。若建在居室西北、东北、南部,皆会有诸多不利。

三、战国秦汉时人猪圈、厕所合建的原因及理念

战国秦汉时人之所以将厕所、猪圈合为一体,既有为猪提供食料的考虑,也有方便厕所的便物处理的用意,还有对农业生产所需的熟粪提供原料来源的考虑。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农业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

虽然文献记载,秦汉时,以五谷类或饭后剩余食物为猪的主要食物来源,《说文解字》:“ 豢,以谷圈养豕也。 ”但《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 马、牛、羊、□彘食人稼穑,罚主金,马、牛各一两 ”的记载似表明,以谷养猪的可能性较。因而,以人类粪便为猪的辅助食料,或许是时人解决猪饲料不足的手段之一。《太平御览》:“ 符子曰: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 ”《史记·郅都传》:“ 郅都……尝从(景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 ”野猪如厕,或许是为食用人的排泄物。由此可见,至少汉代时,厕的功能之一,是为猪提供辅助食料。

《汉武大帝》里的郅都剧照

此外,“圂厕”的功能,还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粪便,特别是沤制熟粪,提供原料来源。西汉农书《氾胜之书·耕田篇》就说:“ 无蚕矢,以溷中熟粪粪之亦善。

文史君说

战国秦汉时,厕所与猪圈合建,既可对人类的排泄物做出有效、无害处理,又增加了猪食料多样性,同时还可为农业生产中用来增加土地肥力的“熟粪(猪粪便)”的沤制,提供充足的原料,反映了战国秦汉时人注重废物利用、重视农业生产施肥的诸多理念。其时虽未必有如现代明确的生态保护、循环利用等观念,但这一做法,却与今天的生态农业、生态保护观念,不谋而合,值的借鉴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书局,1959年。

2.(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书局,1962年。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书局,1963年。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

5.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0123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