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11月8日是黄道吉日吗(关于惠民保的问题)

截至 2022 年 10 月底,全国 28 个省、 132 个地区、 278 个地级市推出了 193 款惠民保,约 8500 万人参保,保费约 85 亿元。11 月前 7 天,全国惠民保*参保突破 800 万人,保费超过 10 亿元。11 月 8 日,全国 9 个地区同步上线惠民保。

大家好,我是大倩。今天聊聊「惠民保」。

惠民保火爆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

相比保险*,许多人更认可「*」这个强力背书;

而相比商业保险对高风险人群的拒之门外,惠民保可以带病投保,直击了人们的痛点。

当然,除此之外,关键因素就是便宜的价格了,每年100多甚至几十块,就能换来百万保障,怎么看都不亏。

于是,*背书、带病投保、价格低廉,这三套组合拳打出了一场席卷全民的保险销售浪潮。

不管你有没有买过它,希望你都能看完今天的文章,这与你的生活与福利保障息息相关。我不想涉及具体的保险产品推荐或测评,更看重教你看清这类产品的存在逻辑。

在开始之前,我们还是先要考虑几个问题:

  1. 惠民保究竟是社会福利还是保险*经营的商业保险?
  2. 保险不是免费的,保障越全面,保障也就可以越贵。那么,惠民保价格如此便宜,还能带病投保,这合理吗?
  3. 惠民保更适合什么样的人去购买?如何自行分辨一款保险产品适不适合自己?
  4. *是如何参与其中的,是哪个部门参与的?再直白点,*是出人呢,还是出钱呢?

惠民保虽然叫做「惠民」,还有各种*背书和指导,但其实 它本质不是社会保险,而是商业保险,由商业保险*承保。

既然是商业保险,保单卖的越便宜越惠民,自己就越容易亏损。结果呢,这款产品未来就只能要么涨价,要么下架。

当然了,能选择这样的价位的消费者们,大多数都是价格敏感者。

还记得之前的「相互宝」吗?这种互助保险模式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分摊费用的不断上涨,即便最终就仅是几块钱到几十块钱的区别,但涨幅还是很大。

更何况,很多人连社会医保、新农合都不愿意交。

插一句,我们不能说这种人完全没有风险意识,或许他们也的确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但是,如果没困难到这份儿上还有类似的想法的话,那确实应该补补课了。

言归正传, 既然价格敏感者多,那么惠民保一旦涨价,惠民的旗号是不是就保不住了?

当然,涨价也并非唯一的出路,保险*同样也可以对产品进行修改,尤其是一年一交的消费型保险,明年你买的东西可能就是什么升级版,或者第二代、第三代。

具体怎么*作呢?

为了吸引消费者继续投保,保险*可能会加入一些小概率风险的理赔条款并进行宣传。

而默默砍掉一些大的概率风险或者赔偿额度,来保证该产品的可持续性。

只要新产品不停迭代,旧产品的下降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消费型医疗保险本身的特点就是短期。目前,大陆地区,没有任何一款医疗保险是可以保证同一产品终身续保的。不过,这也不能都怪保险*,监管也是这样要求的,以控制保险*的风险。

综上结论,可持续的、好的保障似乎很难被贴上「惠民」的标签。

再举个例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假设吸*者罹患肺癌的概率是非吸*者的二十倍,如果在一万人中有半数*民,那么让他们都去交一份价格相同的肺癌保险的话,*民们一定会觉得占了便宜。

因为不吸*者实际上多交了一部分钱,在弥补着吸*者的风险。当非吸*者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不想再交钱了。

那么,吸*者也就是高风险人群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大,保肺癌的保险就会面临涨价需求。然而价格越高,退出计划的人就会越多,如此进入恶性循环,轻则产品退市,重则保险*亏损破产。

这种由逆向选择而导致保险计划破产的过程,就被称为「*亡螺旋」。

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健康险逐步发展成了如今用较为严格的核保机制,以及按照年龄增长进行保费递增来的方式,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参保人之间的风险标准差,实现相对公平。

这也是市场化机制下,人人自利而导致的自发秩序。

但这样也会导致越是暂时性用不着保险的人,越容易投保,而当前越是需要保险的人,保险费用就越高,甚至买不到。

说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会联想到社会医保,其实社会医保也同样面临着逆向选择的问题。

那既然自发秩序很难被所有人满意, 以公立为主的社会医保,便需要*通过强制参保并使用财政拨款等手段去应对「*亡螺旋」。

那么问题来了,惠民保一边是接近社保的低价和均价,一边又是以保险*作为运营主体的保险。保险*并没有*的强力手段来对抗逆向选择,它依旧是市场化的主体。如果不尊重市场机制,或许结果就会不容乐观。

于是我们看到,随着惠民保的火爆,其产品暴露出的问题也开始逐渐增多。

最明显的问题是,恶性压价竞争

惠民保除了几款全国版,其余的均有很强的地域性, 北京京惠保、上海沪惠保、成都惠蓉保、广州穗岁康等等 。但是即便在同一个城市,也会出现很多款惠民保产品。为了抢占市场,保险*打起了价格战,便宜的价格战背后也往往会带来 高免赔额、低报销比例、责任范围较窄 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夸大宣传、冒用*名义补贴的问题

在这里,咱们要敲个重点,区分两个保险理赔相关的重要概念:免赔额和报销比例。

免赔额又称起付金额 。比如说社会医保每年有 1300 元的起付线。如果张三感冒了,在医院花了 200 元开*,那么这两百块因为不够 1300 的起付线,医保就不会报销。

再看报销比例 。张三和李四生病住院花费三万元,来自黑龙江的李四,社保可报销比例为 65%,来自北京的张三报销比例为 85%。那么,张三就需要自付 4500 元,李四则需要支付 10500 元。

通常,惠民保的免赔额为 1.5-2 万元,有的惠民保的免赔额还做细分,实际的免赔额其实很高。那么也就是说,即便张三和李四都购买了惠民保,也无法进行二次报销。

但我们也不能说惠民保就没用,如果看病花了 10 万块呢,过程就不给大家计算了。惠民保会为李四报销两万元,李四共计自付一万五千元,而张三仅需要社会医保,就可以同样自付一万五千元。

那么通过上一个例子,我们会得出结论: 小病小灾几乎是用不上惠民保的,只有严重疾病开销巨大时,惠民保才会发挥充分的作用 并且我们会发现,医保政策相对越不占优势的地区,人们就越应该配置补充医疗保险。

这时候大家的注意力可能会跑偏,抱怨为啥地区之间医保差异这么大?其实很好解释,因为北京职工交的也多,不能光吃肉,也要看挨打。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 保险,无论是社保还是商业保险,这东西还真是一分钱一分货

此外,还有一个要点就是 责任范围 。据统计, 目前惠民保产品中,百分之六十四的保险责任只保障社保目录内的住院医疗费用和特*,百分之十四的产品只保目录内的住院医疗

什么意思?像很多常见的慢性疾病,癌症、手术后的化疗等,都不一定需要住院*。但是大部分惠民保保障,还都是跟住院相关的费用,一般门诊不在保障范围之内,这就使得惠民保的保障效果更加一言难尽。

我们还要细看一下这个「带病投保」的条款 。有的产品宣称允许带病投保,比如有癌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可带病投保,但是,既往症和并发症依旧不在保障范围之内。

换句话说,投保可以,但是理赔不行 。其实这些内容在保险条款中都有明确的体现,但是细看条款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如果你收入还可以,希望更好的保障,那么,市面上还有很多商业保险都可以作为替代 。如果你觉得都不适合自己与家人,我也希望你不要指责或嘀咕它,别动不动什么保险就是坑就是骗。

其实目前保险纠纷之所以这么多,原因大都来自于销售过程。你要是信不过保险销售,那求人不如求己,多懂一点,少花冤枉钱。

前面分享的思路,把产品条款中的起付金额、报销比例和保障范围拿出来分析,就是想帮你客观地了解这些产品是怎么对抗风险的,才能更好的去衡量一个产品是否适合自己。这一思路几乎适用于所有与健康相关的保险产品(比如重疾险和各种医疗险)。

下篇内容,我们会精简聊聊,*是如何参与到「惠民保」这类项目中,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其中。

我是大倩,保险问题找大倩,教你买对不买贵。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0049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