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日

砌墙的黄道吉日(在农村娶媳妇的习俗)

朱群生 文 榆木先生 漫画(已获授权,独家首发)

*人似乎特别重视吉利吉祥,民间叫讨彩头。元代李行道 《灰阑记》里说:“姐姐正在门首,这也是个彩头,待我见去。”可见有些年头了。

合肥地区的讨彩头可谓渗透到人的一生。从小孩出生开始,就有“四合礼”报喜的习俗,即小孩父亲提着一只母鸡、鸡蛋几十到百枚不限,红糖和面条若干,以双数为准,如2、4、6等,去丈母娘家报喜讯。

接下来是“做九日”或“做九天”,也就是说小孩出生第九天,姥姥家浩浩荡荡大队人马来祝贺小宝贝“呱呱落地”。

既然有“送礼”,就必有“回礼”一说,即在每位亲戚的篮子或包里准备一小撮面条,四至六枚红鸡蛋,算是有来有往矣。

常言道“只愁养不愁长”,十月怀胎一朝落地,孩子转眼就到一年,娘婆二家开始为小孩周岁进行做准备了,名为“抓周”。

一般是娘家一干人等,主要是外婆或大舅嫂之类女辈率队,七大姑八大姨总是是拖儿带女,当地有句土话:“妇女客,来不得,请五十,来一百”。一干人马到男方家热闹一番,舅妈、姨娘们,外婆姑奶们纷纷将娃娃抱来接去,开始你十块她二十元地掏出“百岁钱”给小孩,寓意娃娃们长命百岁健康成长。

一番推杯换盏后,男方家开始收拾桌面,当天的重头戏即将上演,当仁不让的主角,则是咿呀学语甚至嘴边还淌着口水的丫头或小子。待一切安排妥当后,娃娃自是打扮地漂漂亮亮,待长辈一声令下,马上开始“抓周”啦。

只见新妈妈会把娃娃抱到大桌的圆筛里,圆筛里至少会放着笔、算盘、书本,欢团(一种爆米花经过加工后一种原型食品)、方片糕,糖果等,你别看这些个东西都不是随意乱放,基本都代表着一定寓意,比如笔、书代表会写会画,算盘代表会算计甚至是财富,欢团、糖果代表是有吃的东西,方片糕则是步步高升。

如果男孩子第一次的“收获”,就坚定地抓到了笔或书甚至算盘,全场人都会欢声雷动,对孩子包括孩子的爸妈以及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表示祝贺,寓意着这孩子长大后肯定有出息,纷纷预祝孩子将来肯定能够出人头地,这个时候看看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脸上一准乐开了花,仿佛孩子已经是衣锦还乡似地。

要是抓到糖果或欢团,一旁的亲戚们肯定会怂恿孩子再去抓一次,每个父母都期望着孩子们能够抓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

眨眼间,孩子风吹般地长大*,也有个别条件稍好的人家,会给孩子做“整十岁”,就是过十岁的生日,请外婆家庆贺。

男婚女嫁,天经地义。在农村娶媳妇孬好都要盖三间房子,在过去哪怕是草房子也行。盖房子在请风水先生看好风水宝地后,择定良辰吉日动工,先是挖地基,挖出垒房子的第一锹。

再开始“端土地”(即制作土坯),就是类似今天砌墙用的红砖,但是这种土坯比红砖大上不少,这种土坯是怎么做出来的了?肥西一带多选用水稻田的泥土,因为泥巴粘实耐用,容易成型,土坯房建成后虽然不如现今的砖墙好看,但的确是冬暖夏凉。

“端土地”(制作土坯)的最大特点体现在“端”字上,一块“土地”(土坯)成型离不开三样工具,即犁刀、轧锹和端锹。

我简单描述一下吧,先是选择后适宜制作土坯的秧田,一般是先由两人拉着犁刀在稻田里,按照每间隔五寸的距离纵向划线。再用轧锹,按照每间隔一尺的长度,在再两条纵向线之间横轧下去,如同买豆腐时,先纵后横或先横后纵切块一般。最后两人使用特制的端锹开始“端土地”,在前面的一人往后顺势一拉,后面的锹立马端起来,一块长一尺、宽五寸、厚度二寸左右的“土地”(土坯)就“诞生”了。

待铁锹歪倒一边放整齐,这是个重体力活,一般需要好几天才来“端”完盖房子所需要的土坯,土坯还要经过近一个月暴晒,土坯才能干透,最后肩挑或牛拉人运到宅基地,开始砌墙。

在正式“端土地”之前,男主人还在田头焚香敬神,祈求土地爷保佑家主平平安安。随后,将整条的方片糕拆开,分食。

砌墙盖屋多是选择在农闲时节,这时候相对劳力集中,一鼓作气几天下来,就开始架梁了,肥西农村的房子普遍不是很高,房梁多数人家通常是五根横梁也有七根横梁的,每间有五根桁条的,则是一根中梁,两根二桁,两根檐桁。七架子屋每间有七根桁条的,则是一根中梁,两根二桁,两根三桁,两根檐桁。

堂屋最顶端的那根叫做正梁,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指的这根房梁。头天晚上或上梁的当天凌晨,把梁“请”到堂屋正中,将两条长板凳放在两根中柱旁边,在板凳上各摆一对方片糕,用于“枕梁”。两道中梁并排架在方片糕上,并且将梁头与四块方片糕分别绑在一起,意为“高升”或“步步高升”。因此上梁必须选择黄道吉日。如果说砌墙是瓦工的专利,那上梁这天则是木工的天下,施工现场一切都得听从木工大师傅的口令,于是东家对木工大师傅都是敬重有加。

将要上梁时,要把亲友们送的“横披”,就是各种被面,全部搭在两道梁上。“横披”多,就叠得窄一点;“横披”少,就叠得宽一些。待择定的时辰一到,木工大师傅在房梁上喊起了号子,倒起了“好”来,口中念叨着“上梁正遇紫薇星,立柱喜逢黄道日”等等吉祥话来。

上梁要抢喜糖。喜糖主要是欢团、水果糖、炒熟的花生和两个“大元宝”等。

待主梁上好后,坐在正梁两端的大师傅,将事先已经装入稻箩里喜糖等往下撒了。两道梁上绑的四条方片糕,也要掰成好几段往下撒。师傅们撒撒停停,故意吊人胃口。众人一会抬头望着,一会毫无顾忌地“哄抢”着喜糖,笑成一团。

盖房要喝“上梁酒”,因此“上梁酒”在民间极为重要,上梁意为着新房即将竣工,亲朋好友都是要上门祝贺的,向东家表示祝贺,这顿酒也是非常隆重的。

肥西一带通常早上是吃炸点心稀饭等;中午则是正餐,大摆筵席酬谢宾客,东家还要按桌向工匠们、帮工们一一道谢;傍晚时分,再来一顿“炸(二声)茶”,一般是炸点心,也有阔气人家再预备酒席的。筵席后,还要给来宾一份“回礼”,一般是糖果、欢团若干,有时还回点面条之类的,总之是都沾沾喜气。

待新房落成,主人家就开始张罗讲媳妇了,过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鲜有姑娘家和小伙子自己去“对象”的。

一般按照约定的日子,双方各派出几个人到临近的集市,一般是双方的嫂子姑母之类参加,人数双方凑成六或八人,很少有八个人的,肥西农村有个习惯,走亲访友忌讳去八个人的,因为八个人和“老人”时“抬重”(抬棺材)数量一般,很不吉利。

待双方人员到茶馆落座,男方家开始让店家上茶点,无非是炸的狮子头,粑粑、油条等,各自交换生辰八字等个人信息,如果小伙子和姑娘“对”上眼了,有戏!则由男方付了茶水钱,再到男方家“看门头”,实地探望考察下男方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了解男方的情况。

姑娘家第一次上门,准婆家是要拿出点诚意来的,于是准婆婆给准*见面礼则是必不可少的,多少根据家庭情况来定,今天估计没有“壹仟零一”元(意为千里挑一)是拿不出手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男女双方感觉都自我良好的话,就由男方正式向女方家提亲,由男方家携带衣物鞋袜、糕点糖果等,到女方家提亲,肥西一带有个专用名词,叫做“过礼”。择定个好日子,提亲的队伍到女方家居住的村子中间时,开始放鞭炮,一直“响”到女方家门口,预示着女方家的姑娘已经名花有主,任何人都不能再来提亲,姑娘也不能再去和别的男孩子交往了。

再通过若干时间的交往,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感情日益加温,成家过日子则是水到渠成,于是双方家长和媒婆及亲戚们开始商量具体的婚期,叫做“下日子”,开始准备迎娶婚嫁的大事了,双方家长及媒婆开始为多少彩礼而“唇枪舌剑”,一般多少件单衣冬衣;多少盒糕点,多少斤糖果,多少元的礼金等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女方家还要男方家按照一定的数量手帕和香脂呢,我记得当时的香脂就是上海产的“百雀羚”牌,很有意思。

“下日子”约定婚期的具体日期一般10天至一月后不等,也有四五十天的。赶在农闲时间,农村人把收到的庄稼变现后,手头上才能花得开,才有大笔的现金在手上周转,特别是秋冬季节,气温相对低得多,摆宴席的菜肴不会变质,因为那时候没有冰箱。

婚礼前几日或一日,请家里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老年女性缝被子,被头处还会缝上花生、大枣、桂圆、方片糕等,让一对新人新婚当夜吃,意即今后要早生、多生,插花生,儿女双全。

正式大婚之日,男方家头天晚上就张灯结彩,门窗贴上对联,书写“百年歌好合,五世卜其昌”、“芝兰茂千载、琴瑟乐百年”等祝福话语,男方家开始放鞭炮摆设酒席,名曰“响号”,意即告诉四方八转,某某人家明天开始娶大媳妇了。

结婚前一日晚上,准新郎官家还要安排两个童男子一道陪着睡觉,一般由侄儿外甥等担任,叫做“压床”,男为阳,代表天,童男子意为纯洁、煞斜气等,压床也不是好压的,准新郎家必定要给陪床的小孩们若干数量的红包,以讨个吉利。

相比男方家来说,女方家嫁女儿,则是既不放炮也不张贴门对,虽然也摆设酒席,但是气氛要比男方家差多了,有点舍不得的意思。在出嫁的前一夜,女方母亲要给待嫁的新娘禁身,也叫“浸身”,意即沐浴的意思,表明女儿家是清白之身,纯洁无暇。

“浸身”用的材料为艾草、几个硬币,将艾草和硬币,现在也有放上桂圆的,表示圆满,然后放入盆内再加入适度的热水,由母亲将水从女儿的头浇遍全身。

洗完之后然后“开脸”,通常都由舅妈或姑姑等女性长辈施行,用红线在女孩子的脸上绞上几下,既有美容之意,也有表示一种仪式,这是一种女孩的*礼。

女人一生正式地开脸就一次,意即从此长大*,由姑娘家变成女人家了,过了这一夜女儿变女人。

婚前这一夜,对准新郎和新娘们来说,都是极具兴奋的也是最难熬的一夜,充满了期待和向往。“漫漫长夜盼天明,待到吉时迎佳人”。

次日,男方家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准时到女方家迎亲,迎亲时准备的礼物也很有讲究,公鸡母鸡各有一只,表明是成双成对;“桠杈肉”四斤,何为“桠杈肉”?又名曰“压叉肉”,其实就是猪肉一块,四斤左右,从一端的中间开始用刀割开,一直快到另一端时停止,意为“骨肉相连”,大概有从此骨肉分开之意吧,到女方家时各扯一半,从此两家亲连亲,结亲而结义。肥西还有的地方准备猪蹄四个,鲤鱼四条等等,当然这是阔气人家。

迎亲队伍不是随意就可以进门的,总是要遇到点“小麻烦”。于是女方家的亲戚开始千方百计“刁难”男方家,“门缝钱”则是必不可少的,通常由男方家派出的很精明的亲戚往门缝里塞,女方家这时是一股劲地“责备”男方家小气,怎么塞进来的都是一毛两毛,不见上元的票子,男方家则是想方设法不往里面多塞,总是想着能够多“节流”几份,算是今天的辛苦钱吧。

往往闹上半个甚至个把小时都有的,待双方闹将得差不多了,“催嫁”的鞭炮炸得差不多了,一般是女方家的长辈开始“发号施令”,开门迎客,姑娘该到出阁的时候了,通常出门由女孩的哥哥或者是其他同辈的男性亲友背出门。

一路上鞭炮不断,一直到快天黑,新娘进门,此时华灯初放。随着司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话音一落,酒席正式开始。各方宾客推杯换盏,猜拳行令,婚礼逐渐进入了高潮。

其实,肥西地面还有诸如搬家趁凌晨时分,借着月光或灯光搬家,意为“越搬越亮、更加光明”的说法,这是几千年来老百姓心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在新居门口竖放着*,每个梯阶上摆放着方片糕,预示着“步步高、节节甜”。

本文链接:http://xingzuo.aitcweb.com/91003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